2012年3月18日,《人民法院报》头版头条以《大山深处铸奇迹——记全国模范法院湖北省兴山县人民法院》为题,向全国法院推介了兴山法院艰苦奋斗、锐意进取的典型事迹。
克难攻坚,赤诚奉献。因三峡工程的兴建,兴山法院机关及古夫、昭君、峡口三个法庭须整体搬迁,这使兴山法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:按照移民规划设计,兴山法院“三庭一机关”的搬迁兴建需要投资2000多万元,而移民补偿资金不足400万。这对当时还欠有外债的兴山法院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。但是,全体领导和干警没有被困难吓倒,以坚韧不拔、积极向上的态度克难攻坚。通过对口援建和争取上级支持,多渠道筹资1300多万元,完成了法院审判大楼、机关住宅小区、黄粮法庭、峡口法庭、水月寺法庭的迁建任务,基础设施更是得到实质性的完善。
审判精细化管理,提升法院形象。面对案件质量易出现的瑕疵,兴山法院从细节入手,精益求精,狠抓风险点防控。针对案件所处的不同阶段,对容易产生问题的诉讼保全、庭审质量、法律文书、审理执行时限、鉴定评估拍卖、强制措施、实体处理等七个风险点利用审判管理软件进行重点监控,形成了以“风险点防控,全过程监督,科学化追责,及时性救济”为内容的具有兴山法院特色的审判精细化管理新模式。近五年,兴山法院受理案件4000余件,案件结案率始终保持在99%以上,改判发回率不足1%,申诉率始终控制在0.3%以内,杜绝了赴省进京涉诉上访案件和案件质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,连续四年绩效考核名列全市法院前列,没有发生一起赴省进京涉诉上访案件,审判质量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全省法院内进行推广。
司法为民受到辖区群众的普遍称赞。“木箱法庭”是兴山法院历来已久的老品牌。为方便老百姓诉讼,为把法律服务延伸到田边地角,减少当事人的往返费用,降低诉讼成本,兴山法院不断探索司法为民新举措,最初的“木箱法庭”就是法官亲自背着装有法槌、国徽的木箱跋山涉水、进村入户来巡回办案。在“木箱法庭”的基础上由点到面不断完善,法庭和乡镇司法所、村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建立了以中心法庭为依托,以辖区乡镇为巡回办案点,以人员相对集中的村组为诉讼联系点的“三位一体”的便民诉讼网络。法院还将各业务庭负责人的电话对外公开,为群众们设立了“110”便民服务热线。通过多种途径来践行“司法为民、司法便民”的理念,受到了辖区百姓的一致称赞。
关山初度尘未洗,策马扬鞭再奋蹄。荣誉属于过去,兴山法院将一如既往锐意进取、开拓创新,不断探索司法为民新途径、新举措,为国徽增光,为天平添彩。